课程思政说丨刘海洋:以思政铸魂,育时代新人

发布时间/2025-03-31 发布人/王林作者/ 来源/外国语学院 19

人物简介:

刘海洋,2009年进入外国语学院工作,毕业于同济大学。工作期间,她负责的《英语听说1》课程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她指导学生竞赛,多次获得市级以上奖项,如获得第五届长三角应用型高校中国故事英语视频大赛特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得2024年“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上海赛区铜奖;2024 年“外教社杯”上海市大中小学生讲好上海故事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最佳传播奖等。同时,在各级教育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奖,如2023年获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二等奖;获第二届“智慧树杯“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一等奖;获“临港五校新时代课程思政示范展示”竞赛特等奖等。


在当今时代,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担当。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扎实专业知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作为一名长期耕耘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我始终践行“语言为媒,思政为魂”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努力让外语课堂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主阵地。  

一、思政融入语言教学:从“知识点”到“价值观”  

语言课堂不仅是语法和词汇的传授,更是文化自信的播种地。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我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思政为核心、以语言能力为目标、以语言应用为导向、以混合为手段、以学生为中心”的实施原则。在讲解《英语听说》系列课程时,对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课程目标细化为“知识(语言知识)+能力(跨文化交际)+价值(文化自信、政治认同)”三维目标,这一目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更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英语报刊选读》课程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自信”等九大主题为轴线,将百年党史、中华崛起等思政元素自然嵌入教学内容。“刘老师的课让我意识到外语学习不仅是掌握工具,更要成为传播中国声音的使者。”一名学生在课程反馈中写道。  

二、“三育+三益”课程思政融合框架:让思政教育可触可感  

课程思政不能“贴标签”,而要像盐溶于水。在主持《英语听说12》校级重点课程建设时,立足学校“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和“育人为本、教学为本”办学理念,以“有益的设计、有机的融合、有效的结果”为改革主线,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三育+三益”教学模式,从国家理念育魂(精选思政案例,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国家政策和方向)、社会协同育能(组织团队实践项目,通过校社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服务社会能力)、个人内化育德(以“文化自信”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撰写反思报告,提升学生中西方文化思辨能力)三个层面协同育人,将思政目标与知识目标、能力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深度融入英语听说教学全流程,实现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成“扩知识、练技能、树价值”的“三益”教学目标。该课程也获评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成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典型案例。  

三、以赛促学:用中国故事点燃文化自信  

比赛是检验思政成效的试金石。过去几年,我将赛事指导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带领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上海故事。“弄堂”、“豫园”、“中国龙”、“皮影”等作品先后斩获市级及以上竞赛奖项。2024年,胡田田同学的作品《弄堂新生》从田子坊到陆家嘴,以“小切口”展现上海城市精神的传承,获“外教社杯”演讲比赛二等奖及“最佳传播奖”。学生从一次次的赛事中了解到,讲好中国故事,既要真实生动,更要有时代格局。  

四、线上线下联动:构建思政育人“生态圈”  

思政教育要突破课堂边界,形成浸润式学习场域。依托Blackboard、超星等在线平台,构建“课前探究-课中深化-课后拓展”的全链条思政育人模式。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思政主题材料;课中,通过课堂活动深化理解;课后,撰写反思报告。一名学生在小结中写道:“通过对比中西抗疫报道,我真正理解了‘人民至上’的内涵。”


五、教研共生:让思政建设有理论支撑  

没有科研反哺的课程思政,如同无根之木。一方面,我充分利用假期和空余时间,积极参与全国高校课程思政研讨会,与同行分享学习,在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将实践结果形成论文。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拓展思路,互相学习,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精神,积极参与各类教学技能比赛,多次荣获教学类技能大赛一等奖、“课程思政”教案设计、教学展示类大赛一等奖、特等奖。自身科研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有效保障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进行。




结语:守正创新,让思政之光照亮育人之路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匠心与情怀的双重投入。16年的探索证明,外语课堂不仅能培养语言能力,更能塑造价值认同。当学生能用英语自信讲述中国,便是课程思政最美的回响。在新时代教育强国的征程上,我将继续以语言为桥,以思政为舵,培育更多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